聯系我們
廣州津藝康醫療器材有限公司
地址: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興業大道三號之二星河創意園203房
電話:020-39266887
傳真:020-39266687
行業現狀
醫療器械與藥品消費額比例畸形
醫療器械是我國近幾年發展最快的行業,我國已經成為繼美國和日本后世界第三大醫療器械市場。然而,與國外截然不同的是,我國藥品銷售額遠遠大于醫療器械。
根據醫藥物資協會發布的《2013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狀況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自2001年至2012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銷售規模由179億元增長到1700億元,剔除物價因素影響,12年間增長了近9.4倍。
據了解,醫療器械與藥品是醫療的兩大重要手段,在全球市場,器械和藥品的消費額比例大約為1:1,而我國的醫療器械消費僅占到藥品的約14%。東莞證券在報告中指出,除了我國醫療器械行業起步較晚外,這與長期“以藥養醫”的畸形行業規則有關。
不過,一位公募醫藥行業研究人士向記者表示,醫療器械的使用比例較小,說明這個行業存在巨大的前景和空間,遠未達到天花板。
我國醫療器械市場活躍,國家政策的導向和國內醫療衛生機構裝備的更新換代需求,使我國成為巨大的醫療器械消費市場。在市場需求的刺激和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背景下,醫療器械產業發展迅速,在整個醫療行業中的重要地位越發凸顯,正遵循著發達國家逐步“重器械、輕藥品”的發展路徑。
行業分散、產品低端
盡管行業被看好,但目前我國醫療器械仍面臨著較大的問題,其中,行業極度分散、產品技術水平低端。相關人士介紹,我國醫療器械絕大多數被外國品牌占據,例如約80%的CT機、90%的超聲波儀器、85%的檢驗儀器、90%的磁共振設備、90%的心電圖機、90%的高檔生理記錄儀,以及60%的睡眠圖儀,均是外國品牌的市場。
我國醫療器械集中度總體偏低,還未形成規模效應。截至2012年底,我國醫療器械生產企業規模已經達到了17.78萬家,90%左右的醫療器械生產企業是年收入在一兩千萬以內的生產技術含量較低的中小企業。而生產電子監護設備、超聲診斷設備、心電生理設備、X射線斷層掃描設備、CT等擁有自主品牌的高技術含量產品且收入規模過五億的企業并不多。這使企業與醫院的談判能力較低。
未來趨勢
國產化進程加速
大概十年前,國產醫療器械主要以一些小型、技術含量較低的產品為主,例如溫度計、注射器等?,F在我國出現了不少中端產品,例如監護儀、心臟支架等,高端產品也開始出現,國產品牌市場占有率正在逐年上升。
與此同時,由于國產醫療器械與進口產品存在巨大價格差,在醫療改革醫療控費的背景下,我國醫療器械進口替代趨勢明顯,正在快速擴大市場份額。
據相關人士介紹,醫療器械進口產品價格遠高于國產,以CT機為例,64排以上屬于高端機型;32排~64排屬于中高端;4排~16排屬于中端產品;單雙排屬于低端。目前我國國產產品基本為中低端,價格在100萬元~150萬元左右,而進口產品多是中高端產品,價格昂貴,一臺機器高達千萬元。并且,我國進口醫療設備的價格普遍高于歐美日等原產國價格的50%~100%,比如TOMO放射治療系統等設備,在歐美日等國家多為250萬美元,但我國進口多在500萬美元以上。
某醫療器械類上市公司人士向記者表示:“進口器械之所以昂貴,主要有幾個原因:第一,中國的醫生有非常強的‘崇洋’心理,認為國產始終不如進口;第二,一些大型海外企業品牌知名度非常高;第三,公立醫院是財政撥款,盡管一些進口設備價格昂貴,但也會購買。”
不過,國內一些優質廠家的優勢在于:一是性價比,多數中端產品如器械低端耗材類、監護儀、中低端彩超、診斷類,國產產品與進口產品相比劣勢不大,價格卻是進口的一半左右,容易贏得基層醫院和一些大型醫院的青睞;二是服務,我國器械廠家很多都以配套服務制勝,進口廠家對基層醫院基本覆蓋不到,工程師數量有限,服務是很大的問題。而國產廠家對器械的維護和醫院的覆蓋更廣。
潛力子行業
家庭健康管理器械:老齡化催熱“類家電”市場
從前,逢年過節年輕人回家探望長輩,大多都送應節禮品、茶葉等,近些年家用血壓計、按摩儀、血糖儀等健康禮物越來越流行。不知不覺,“家庭健康管理”這個數年前還較為陌生的詞語,被越來越多人提及。
家庭健康管理成為主流
家庭健康管理產業的發展風頭正勁。相關研究數據顯示,2011年國內家用醫療器械市場規模達176.6億元,年增速超過30%,2013年估算可達到290億元,2015年將達到420億元。市場規模的快速提高,源于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后,老年人口增長快速,對家庭醫療器械的需求也在相應增加;我國是糖尿病、高血壓大國,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患者對血糖、血壓的日常監測系統并沒有形成大規模的消費習慣。
我國目前的家庭醫療器械主要包括家用治療儀、家用檢測器械、家庭保健器械、家用護理康復器具四大類。其中,家用治療儀包括家用頸椎腰椎牽引器、牽引椅、助聽器等;家用檢測器械包括體溫計、血壓計、血糖儀等;家用保健器械包括電動按摩產品系列、空氣凈化器、加濕器等;家用護理康復器械包括功能床、睡眠儀、制氧機等。
盡管我國家用醫療器械增長迅速,但相較于國外仍然有較大差距。從最為典型的血糖儀來看,根據資料顯示,2007年我國糖尿病患病人數已經超過印度躍居世界首位;2012年國內糖尿病人數9228萬人,約占世界糖尿病人數的四分之一,患病率9.42%。根據預計,到2030年中國糖尿病患病率將進一步上升至12.10%,人數達到1.3億,年復合增長率1.91%。
但是相對于龐大的糖尿病患者群體,我國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監測率還很低,血糖儀的使用習慣遠沒有養成。目前,我國僅有約10%的城市糖尿病患者擁有自己的血糖監測系統,在農村該比例不足3%,這與歐美發達國家高達90%以上的滲透率相距甚遠。
與此同時,我國高血壓患者也在不斷增加,世界高血壓聯盟主席劉力生教授在媒體溝通會上說,我國高血壓患者人數已突破3.3億,每3名成人中有1人患高血壓。專家表示,對于高血壓要從“知曉、行動和達標”三方面綜合管理,建議35歲以上的人都要量一下血壓。因此,血壓計的需求量也非常巨大。
另一方面,家用按摩儀、空氣凈化器等近期流行的家庭保健產品也逐漸占據市場。
類“家電”具備消費品屬性
不同于大型的醫院用醫療器械,家用醫療器械不僅擁有醫療器械的特點,還生發出類似家用電器的消費品屬性。光大證券分析師江維娜表示,經測算,全球家用醫療器械市場規模超200億美元,美國《財富》雜志預測該行業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排名第一。
相較于大型醫療設備而言,家用醫療器械技術門檻較低,受眾群體廣泛。隨著保健知識不斷普及,家用醫療器械將逐漸成為家庭常用品。此外,在消費習慣方面,家用醫療器械與家用電器同樣為消費者自主選擇,且消費者選擇權大,并且一定程度受到廣告影響,而高中低端產品也與消費者的收入水平直接相關;在銷售渠道方面,家用醫療器械的銷售渠道主要為連鎖藥店,這就要求渠道建設要與營銷直接匹配,鋪貨周期長、花費大,這也構成了行業重要壁壘。
因此,家用醫療器械與家用電器行業具有很高相似性,品牌、產品線集群以及銷售渠道是公司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家用醫療器械與高值耗材相比,最主要的差別是產品銷售渠道以及研發升級驅動力不同導致的生命周期差異性。
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師向記者表示,我個人認為這個行業(家用醫療器械)技術壁壘相對比較低,技術相對比較容易達成。它具備消費屬性,并且大部分技術升級不是特別多,一般產品升級都集中在客戶體驗、外觀設計等方面,所以國內企業容易搶占家用醫療器械生產市場。
此外,盡管目前進口家用醫療器械產品占主導地位,但隨著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的加劇,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老年病的患者人數還將持續增長,國內家用健康護理期限的需求日益增長。目前,在醫療器械領域,血糖儀、血壓計、按摩儀都是國內企業的重要陣地。隨著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在效用與國外產品同步的情況下,國產產品以絕對的價格優勢搶占了越來越多的市場。
借資本助力快速成長
市場空間巨大,同時具備家用電器類的消費屬性,加上并不算高的技術壁壘,借著大力發展健康產業的政策背景,家用健康類醫療器械必然將經歷一輪瘋狂擴張期。
由于該行業整體較新,A股醫療器械公司大多都是2008年以后才陸續上市的,目前涉足家用健康管理醫療器械的有5家上市公司,分別為魚躍醫療(002223,SZ)、九安醫療(002432,SZ)、利德曼(300289,SZ)、三諾生物(300298,SZ)和蒙發利(002614,SZ).
其中三諾生物、利德曼以血糖儀為主。三諾生物作為血糖儀國內市場最重要的進口替代商,近年來實施“儀器帶動試條銷售”新戰略,并對血糖儀儀器進行降價讓利,搶先占領市場,形成穩定客戶群,因此近幾年業績獲得快速增長,也成了市場中難得一見的大牛股。
九安醫療涉足血糖儀、電子血壓計,但對它的關注度更多集中在iHealth可穿戴健康智能腕表相關的可穿戴領域??纱┐饕矊儆诩矣媒】倒芾懋a業的其中一塊,從去年開始逐漸風靡全球,整個產業鏈受到了市場極大的熱議。各大廠商都將穿戴式產品視為全年布局的重中之重,三星、索尼、高通等大廠陸續發布智能手表、智能手環等產品。九安醫療ihealth產品系列日趨多樣,覆蓋血壓、血糖、體重、胎心等多項體征,未來可能涉足呼吸、生化診斷等領域。另外,母嬰監護(ibabymonitor)也有了升級產品。從目前來看,公司在產品多樣性、軟件開發、生產制造、平臺打造和品牌推廣方面具有領先優勢。
蒙發利則注重于打造大健康產品群,已經從按摩椅廠商轉型為家庭健康管理類醫療器械商,一方面借助按摩產品獲得健康數據,搭載云端平臺,開發增值服務,一方面攜手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開展“呼吸系統傳染病防控診治新技術及產品研發和產業化”項目,擬開發空氣凈化器、呼吸系統疾病的輔助治療儀器和設備。公司未來可能借助鐘南山的背書,從按摩椅制造商轉型為呼吸系統醫療器械的領導者。
魚躍醫療則涵蓋血壓計、輪椅車、血糖儀、制氧機等,是A股中唯一已經同時具有豐富產品線和完善銷售渠道的家用醫療器械公司,2008年上市至今6年市值增長了8倍。
體外診斷器械:高毛利率助龍頭企業快速擴張
通常,“分散”是醫療器械行業公認的一大特征,然而記者在梳理細分子行業時發現,體外診斷行業表面看起來“小散亂”,但卻是具備明顯寡頭壟斷的行業。盡管小企業數目眾多,行業競爭激烈,但始終無法對一、二線內資龍頭企業構成真正威脅。目前體外診斷市場遠未成熟,在政策的扶持下,行業龍頭有望得到快速發展,是我國醫療器械領域一塊不容小覷的力量。
我國體外診斷增速全球第一
體外診斷產業是伴隨現代檢驗醫學發展而產生的,同時其產業化發展又極大地推動了新科學技術在醫學檢驗學、基礎醫學和藥物學等學科的發展應用。體外診斷被稱為“醫生的眼睛”,在臨床診斷中往往能起70%的作用,其臨床應用貫穿于初步診斷、治療方案選擇、有效性評價、確診治愈等疾病治療全過程。業內專家指出,進一步提升診斷技術和手段,增加診斷支出,可以為人類疾病預防、診斷、治療提供更科學的決策依據,也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目前全球醫療決策中約有2/3是基于診斷信息做出的,但在診斷方面的支出卻只占醫療總支出的約1%,可見體外診斷市場未來還具備巨大的市場潛力。
對于我國而言,多數業內人士都認可,體外診斷正處于快速成長期。
達安基因董事長何蘊韶在國家“千人計劃”醫療器械專業組研討會上表示,2012年~2014年全球體外診斷市場的年復合增長率將達6.58%,至2014年全球體外診斷市場規模預計將增至503億美元。我國目前的體外診斷產業市場規模約為180億元,平均年增長速度為16%,遠遠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居全球首位。
盡管我國體外診斷增長迅猛,但整體來看,中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大約22%,體外診斷試劑份額卻只占全球的2%,人均消耗量遠遠不夠,行業還存在巨大的增量空間。目前,我國有1.8萬余家醫院、300多個血站,同時大大小小的體檢中心以及近百家獨立實驗室正如雨后春筍般崛起,一些獨立的醫學檢驗實驗室也方興未艾,這些機構的發展都為體外診斷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隨著新醫改政策的出臺,公眾對醫療健康需求不斷擴增,同時由于國家“十二五”規劃,體外診斷產業科研成果不斷涌現,且逐步取得產業化進展。上市公司及社會資本頻繁進軍體外診斷領域,促使行業逐漸從分散走向集中,體外診斷產業走向正規,受益于基層醫療的改革,生化及免疫診斷細分市場潛力巨大。
威尼研究創始人NatWhitney曾對媒體表示,中國體外診斷市場正以每三年翻一番的速度迅速擴大,預計將在未來的10~15年內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體外診斷市場。
政策支撐進入高速發展期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表面上看起來我國體外診斷市場雜亂且分散,但實際上卻是典型寡頭壟斷的行業,尤其是體外診斷試劑領域。目前我國體外診斷市場約60%的份額被6家外資巨頭占據,分別是羅氏、西門子、雅培、Beckman、BD、希森美康。國內企業中,邁瑞醫療、科華生物(002022,SZ)的自產試劑/儀器業務營收均超過5億元,優勢明顯,其后則是達安基因(002030,SZ)、利德曼(300289,SZ)、中生北控、復星長征等十余家具有一定規模的二線內資體外診斷企業。國內體外診斷行業的集中度達到了80%,與國外市場的集中度大體相等。
由此來看,體外診斷行業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分散型行業,更多的資源是集中在小部分寡頭手中,并且目前幾乎所有的國際體外診斷巨頭均已進入國內市場并占據了穩定的市場份額,未來出現強大的市場新進入者的可能性較低,有利于我國行業龍頭的進一步拓展市場以及向海外拓展。與此同時,體外診斷產業無疑是毛利非常高的行業,從公司財報來看,利德曼體外診斷試劑2013年毛利率達到71.36%、科華生物的體外臨床診斷試劑去年毛利率更是高達73.53%。高毛利率使得相關龍頭企業快速擴張,逐漸占領市場。
另一方面,國家政策對于體外診斷行業的關注和扶持使得相關龍頭公司具備良好的外部環境。近年來,我國政府非常重視生物技術的發展,并針對整個產業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勵政策,其中就包含了對體外診斷產業的相關鼓勵和扶持措施。
此外,國務院、發改委、科技部也在《醫療器械科技“十二五”規劃》等8個文件里談及體外診斷,國家產業政策的扶持為體外診斷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外部環境。尤為珍貴的是,在當前藥品價格整體降低的背景下,體外診斷產業還具備一定的特殊優勢?;诖?,興業證券分析師項軍認為,在藥品降價、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大背景下,價格并不虛高的體外診斷產品并沒有大幅降價的壓力,具備了一定的抗風險能力,是理想的避風港。
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師向記者表示,體外診斷行業的利潤很高,所以這幾年成長很快,企業也容易生存下去,同時我國體外診斷試劑行業已從導入期步入發展期,市場需求快速增長,國內企業憑借高產品性價比和更為貼近本土市場的優勢,不斷搶占份額,致使原以進口產品為主導的市場格局被逐漸打破。不過,也不是所有企業都發展得很良性,有些企業產品質量不過關,醫院不愿意用,這也跟公司的成熟度有關。
免疫與基因測序有望突破
在體外診斷細分領域,免疫診斷和基因測序是市場普遍看好的子領域。
免疫診斷產品是目前體外診斷行業中最大的細分領域,其中既包括普通酶免,也包括化學發光免疫學檢測?;瘜W發光技術是免疫診斷的主流方向,在臨床上將逐步取代普通酶免試劑,目前化學發光產品主要集中在國外公司,國內僅有為數不多的幾家可以生產,因此化學發光代表了國內免疫診斷領域未來的技術替代方向。
某國內大型券商分析師稱,目前生化診斷在我國相對來說已經很成熟了,國內企業占有的份額也很高,其技術含量較為低端,進口替代基本完成。免疫診斷這一塊仍然是國外企業占據領先優勢,國內技術才剛剛有所突破,但這將會成為未來診斷發展的方向。
在A股市場中,利德曼最具備“摘果子”的實力,其自主研發的CI1000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已經通過了醫院臨床試驗,基本完成研發到生產的轉化,配套的化學發光試劑已經取得了31個注冊證書,據信達證券估計整套系統即將上市銷售。
除了生化診斷、免疫診斷外,還有一項最尖端的診斷技術,那就是分子診斷,其中重要的一塊就是近期被高度關注的基因測序,被稱作顛覆性的醫療手段。幾乎每位和《每日新聞記者》交流的業內人士都將分子診斷中的基因測序特別提出,認為其擁有極大前景。
中國基因測序產業2011年底前主要應用于科研領域,2011年底無創產前檢測作為第一個醫療應用開始推廣,2013年市場約10億元,根據目前價格推算,這一應用市場潛力約150億元,此外還有更多的應用領域待推廣,國內的市場潛力同樣非常大。在沉寂近5個月之后,7月初國家食藥總局批準了兩款基因測序及檢測試劑盒,第二代基因測序由此走出“二月禁令”陰影,在政策層面首度獲得肯定。